李岩一皱眉,认为是衙役们忙中出错,没摆出来,也没计较,吩咐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。

两个衙役从堂下提了一人,到了公堂之上,此人双膝跪倒,向上磕头。

李岩看了看,不由得一愣,原来这是一个孩子,看样子也就十三四岁,跪在那里一脸惶恐。

孩子前来击鼓鸣冤,倒是第一遭。于是李岩便问:“堂下跪着的少年,你有什么冤情啊?”

那孩子结结巴巴地说:“我……没有……没有冤……冤情……”

李岩一皱眉:“你没有冤情,为何前来击鼓鸣冤啊?”

那孩子道:“有人……给了我……我一块银……银子……让我来……打鼓的……”

李岩道:“是什么人?你认识么?”

那孩子道:“不……不……认识……他蒙着脸哩。”

李岩轻轻苦笑,看来这是有人在开他的玩笑,于是想吓吓这孩子:“你可知犯了什么罪么?这叫藐视公堂之罪,按律要打二十板子。”

那孩子吓得差点尿出来:“打打……二十……板……板……”

李岩轻轻挥手:“不过那是大明律,我秦军不是明朝,所以先饶了你,若是再敢来捣乱,二罪归一,重打四十,听到没有?”

那孩子跪在那里,捣蒜一般地磕头。

李岩打发那孩子走了以后,问差役:“我的大令呢?没有了令,你们怎么拿人?”

两名站得最近的差役小心地回答:“回李公子,我们在升堂前就把大令放到令盒里了,可只是一转身的功夫,再看那令盒就空了,我们刚想找,您就坐过来了。”

李岩一皱眉,看看二人的神色,不像开玩笑的样子,他吩咐衙役们一起找,可找遍了大堂,也没有大令的踪影。

这倒怪了,李岩无意中向令盒里面看了一眼,赫然发现里面有东西。

他拿出来一瞧,那是一张梅花形的纸片,差不多手掌大小,上面用胭脂画着一枝红色的梅花。

衙役中有一个当地人,一见那丝巾红梅,立时惊叫了一声:“侠盗一枝梅!”

李岩闻听不由一愣:“侠盗一枝梅?那不是冯梦龙先生所作话本中的故事吗?”

衙役不知道冯梦龙是什么人,只是说道:“这不是什么故事,我们这一带方圆五百里内,就有这么一个侠盗,很有名气的。而且这人经常干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。”

李岩点头:“这么说来,就是这位侠盗,让孩子前来击鼓,引我升堂,然后趁人不备,偷走大令的。”

此时别的衙役也围上来,七嘴八舌地说着,经他们的口,李岩得知,这位侠盗已经在这一带活动了二十多年了,经常偷走乡绅地主家的银子,前去救济穷人,因此老百姓们都非常爱戴他,有的人受了他的救济,把他当活菩萨一般。

李岩道:“以前这地方的官员们,被偷过大令么?”

听了这话,那衙役卟的笑了:“李公子,您这可算问对了,这里上任的每一任县官,都丢过东西,不是官帽官服,就是珠宝玉器,更厉害的,有位县官到任之后,扬言要捉拿一枝梅,结果第三天的夜里,大印丢了。最后他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,这才保住自己的官,可再也不敢提一枝梅了,据说只要听到一枝梅来了,就吓得全身抖成籁糠。”

李岩点头:“看来这位侠盗,倒也是位英雄。”

忽听有人接道:“什么英雄啊,就是个小偷。”

李岩转头看去,红娘子带着小青到了,红娘子听到大家谈论一枝梅,这才插话:“一枝梅的大名我也听说过,不过这人到现在,至少有四五十岁了。一个老头子,岂能有这般本事?”

李岩指指桌上的空令盒:“没本事,怎么就偷了我的大令呢?而且只不过一眨眼的功夫。”

红娘子看了看屋顶的木梁,笑道:“方才他就藏在梁上,衙役们只忙着整衣站班了,他用一根带子将自己吊下来,偷走了大令。”

李岩抬头瞧去,果然看到屋梁上少了些尘土,看来有人曾经藏在那里。

小青卟地笑了:“看来一枝梅也认为你是个贪官,要来教训教训你呢。”

李岩哈哈一笑:“他要真觉得我是贪官,现在也许已经去过我的屋子里,翻江倒海地找银子了。”

说完他将纸片向桌上一扬,纸片翻了个身,李岩赫然发现,后面还有两行小字,好像是用小木棍沾着胭脂写上去的,因为瞧不出笔锋:

今夜三更,盗君至宝。

红娘子一瞧,笑问道:“看来他今晚上还要来啊。至宝,想不到不爱钱财的李公子,身边还藏着宝贝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