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场耐力与意志力的对决,清军逃得非常快,因为他们的马好,联军总是不能够将其大部人马截住,只能将一些落后的,受伤的,跑不动的人杀死,但这也给清军造成了极大的恐慌,多年以来,清军没有打过这样的窝囊仗,被汉人军队追着屁股跑,可是想要回身应战,一来没有主帅,二来没有组织,三来也清楚后面有多少人杀过来,因此他们只能一个劲地向北狂奔。↖,

经过很多城池的时候,清军都不敢入城,他们也都明白,入城死守,是绝对守不住的,他们没有守城的工具,而且城中的百姓们也与他们不是一条心,入城便是死路一条。所以清军只捡大路奔逃,一路奔向北京城。

这个时候,皇太极正在北京城中,登基坐殿。自从清军入关,将大顺军赶走之后,他派多尔衮与洪承畴,吴三桂率军追击,自己又从关外调来两万铁骑,保护北京城,然后在城中安抚百姓,任用明朝官吏,展现出一派英明之主,创基立业的架式。

皇太极是非常有政治头脑的,比他的父亲努尔哈赤要高明很多,在同辈的兄弟之中,也是佼佼者,他深知关外满人的数量,尚不及汉人百分之一,光靠满人的力量是绝对统治不了这万里江山的,而且满人的特长是骑马征杀,上马杀敌可以,下马治国,那是一窍不通,所以大清想要在中原长期统治下去,必须依靠汉人。

这一点,三百年后入侵中国的日本人,也有着同样的看法。

因此皇太极非常重视明朝的降官,他几乎将京城中所有的明朝官员们全都一个不动的保护起来,命令手下人马,不得妄杀一人,另外要保护其安全,然后他屈尊降贵,将这些官员们召来,一个个单独面谈,给予的待遇比前明的时候,都要高出一等。

而这些明朝官员们先前受了李自成的残酷勒索压榨,无不对其恨之入骨,因此清军赶走李自成,让他们无不松了口气,然而对于清军的到来,他们也很害怕,生怕皇太极会像李自成那样,对他们大开杀戒,因此终日里惶惶不已。

如今一瞧,皇太极居然对他们礼遇有加,不光没有勒索杀害,还派兵保护其财产人口,无不感激涕零。明朝末年吏治崩坏,这些京官们本来也没有几个忠贞之士,一看皇太极对他们如此礼遇,无不跪倒驾前,山呼万岁。甘愿为大清效死。

皇太极十分高兴,他将这些人的官职都高升一级,作为赏赐。

于是这些前明的官员们,摇身一变,成了大清的高官,一个个弹冠相庆,喜不自胜。不光性命保住了,还有官当,简直是乐不可支。

正在这个时候,皇太极接到了前方的战报。他展开一瞧,立时脸色大变,气得将战报扔在地上。

多尔衮与吴三桂一败涂地的消息,令皇太极深感不安。而联军死追不舍,不到北京不罢休的决心,更令他心内惶惶。

按理来讲,打胜了一场恶战之后,无论胜方还是败方,都要停下脚步,整顿军马,休养生息一段时间,然后再战,可是联军居然没有休整,也不让清军有片刻喘息之机,一路死死的追击而来。这已经不是普通的一进一退,一战一役了。

皇太极完全感觉得到联军的意图,他们是要趁着清军在关内立足未稳,一口气将他赶出关外。

此时皇太极手下,只有两万铁骑,保护京城的安全尚且可以,要说出城决战,万万不是数十万联军的对手,况且此时京城刚刚占领不到数月,人心不稳,一旦这些汉人军队杀过来,城中百姓会不会趁机造反,他没有把握。

就算这些百姓们不造反,联军扑上来围住北京城,四面攻打,清军长于野战,而不善于守城,北京城用不了多久,也会被联军攻破。那个时候再想突围而出,回到辽东,可就难了。

皇太极不愧是有头脑的主子,他当机立断,舍弃北京城,回师山海关。

走的时候,他将城中降官一律带走,全家人都不能留下,以防李自成回来报复。

第三天一早,全部清军撤出北京城,向山海关而去。皇太极也给多尔衮下旨,让他不要进城,也一路撤向山海关。

多尔衮接到旨意,命令传达给全军,不要去北京城,改道奔向山海关。

清军一路败逃下来,狼狈不堪,人马损失惨重。好不容易甩开了背后的追兵,多尔衮收集败兵散卒,最后好不容易收容了五万余人,吴三桂也只剩下了不到三万人马,加在一起,不足八万,损失了三分之一,元气大伤。

战前清军和关宁军有十二万余人,都是最精锐的人马,此一战伤亡如此巨大,令多尔衮异常愤怒。他收集散兵之后,回师山海关,一路之上心怀惴惴,不知皇太极会怎么发落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