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明的时空的,好多人没有对社会阶层进行过准确的划分,他们一般都认同传统的的体系,即“士农工商”,不过,这些体系当中,“士、商”是社会财富的掌控者,但他们给朝廷却上缴少量的赋税。

这两种阶层,人数不多,可他们利用文化和权力,垄断了社会的资源,现在,朱常浩作的事情就是把垄断的资源给释放出来,那释放的同时,肯定不可避免的要剥掉这一批既得利益阶层的财富。

但如果不剥掉,那大明帝国就会不可避免地继续衰落下去,保卫帝国的利益,为了自己以后能够过上不会当亡国奴,也为了以后能够醒掌天下权,醉卧美人大腿的悠哉生活,朱常浩必须咬牙,拨转这历史的车轮。

张氏和襄阳王府的众人回到京师去了,那接下来就是自己所谓的叔叔,死去的襄阳王朱翊铭守灵和出殡的事宜了。

当然,这些事情是有人做。

朱常浩打算要做的事情就是赶紧用一部分银两,送到京师,堵住崇祯皇帝的嘴,让他默认此事,当然,“堵嘴”其实是因为让崇祯利益均沾而已。

堵嘴这事情,朱常浩打算还是交给跑京师的管家华芝廉去做,当前的首要大事就是给皇上上书一份“利益均沾”的密折,让他知道,我朱常浩做这事情,一是为了给大明训练水师找粮食,二是为了给你皇帝送银子。而且,还道,在今年初夏时分,朱常浩就会将银子送来。

这其实是给崇祯一个念想,而这个念想,就会让朱常浩权势越来越大,最后,就会形成尾大不掉。

朱常浩的想法,和历史上好多权臣都相似,但最大的差异是在于这些权臣和朱常浩落脚不同。

权臣们想的是自己个人的甲天下,自己能够坐上皇宫里面的那把椅子。朱常浩却不是这样想的,对于那把椅子,他没有兴趣,他是想着作为天下最普遍群体和国家社稷的一个代言人。

以代言人的身份,凝结华夏民族的那份战斗力和不屈不挠的抗争力,以强大的民族柔韧性托起九州的那份脊梁,避免遁入后世三百多年的黑暗和蹂躏。

那么襄阳,作为华中腹地,长江流域和汉江流域结合的一个地方,如果这个“据”建成,运转起来,那到时候,豫,皖,陕,川,鄂五省,都会在这里交易起来,然后用水师保证整个航道的畅通,让商品流通起来,那们,商业就会发展,就会吸纳更多的百姓,而没有土地的百姓,肯定会涌向城里的商业区,那地主们一看,没人给他们耕种了,也会减租减息。

这样,不但促进了商业的发展,也降低了大明的社会矛盾,是大明帝国的第二春更加有底蕴的蓬勃复苏起来。

思路就是这样,但朱常浩不能长期停滞在襄阳,因为洛阳的粮仓——福仓的内部结构朱常浩还不知道,如果四月底还没有粮食运到汉中,那自己也会陷入到巨大的危机当中,因此,对洛阳的据修建,朱常浩只能在这四天里面做一个大概的规划。

而且,自己现在手低下的人太少了,满腹经纶,拥有治世之才的人还是不够用,手底下的文臣还是太少了。

朱常浩决定,自己回到汉中以后,赶紧要启动“人才计划”,那么,这在这四天的日子里,朱常浩决定将这个汉中据交给折忠信暂且负责,因为现在正是这个据大幅度的扩张阶段,而在所有的管家里面里面,只有折忠信是敢打敢闯的人。

接下来的日子里,朱常浩让孙传庭加大招募水师的人数,而且,在襄阳王府的第三天,朱常浩将襄阳府的赴台李文白,还有周边的南漳县,谷城县,宜城县,保康县的知县全部都请到王府里面,进行招待。

还有,同时确定了对这几县的煤矿,还有铁矿进行了和官府合营签押,几县的县令和知府也都答应了。

他们不签押不行,因为这位汉中的瑞王爷可是杀人不眨眼的恶人,最主要的是,他会借助一些大快民心的方式,直接干掉你,就连王爷他都会杀掉,害怕一个五品知府和几个七品知县吗?

看着这七名地方官签押的官府和王府铁器合营的文书,朱常浩笑了,而煤矿,实话,当地人只是穷苦百姓在用,后来就是一些穷苦百姓也不怎么用了。

因为有一些穷苦百姓把这种会燃烧的石头在瓦盆里面燃,放在屋里后,第二天就会死亡。